发布日期:2025-08-21 18:22 点击次数:140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施婕)随着各地汛期的到来,中国疾控中心发出紧急提醒:在洪涝区域及水沟、沼泽和芦苇滩等地活动,需高度警惕血吸虫感染风险。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是一种经水传播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感染阶段的幼虫(尾蚴)存在于疫水中,人或动物接触疫水时,仅需约10秒,尾蚴即可穿透皮肤导致感染。
“汛期水位上涨期间,人畜接触水体更频繁,粪便污染水体的风险增加,所以会显著提高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8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党双锁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

中国疾控中心官方微信号图
党双锁介指出,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个阶段。急性期可见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反应;瘙痒性小红疹(尾蚴性皮炎)等皮肤症状;肝区疼痛、腹泻(可能带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急性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若急性或慢性感染未经规范治疗,经过数年发展可导致肝脏等器官严重受损,患者常表现为极端消瘦、腹部膨隆,故民间称之为“大肚子病”,儿童反复感染还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党双锁强调,避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有效的措施。汛期水位上涨时,应尽量避免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可能存在血吸虫尾蚴的水域活动。若因生产、生活或防汛等必须接触疫水,应做好防护,下水前穿戴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防护用品;在皮肤暴露部位均匀涂抹防尾蚴的药膏。注意饮水卫生,尽量使用安全水源;临时用水需消毒处理,每50公斤水加入0.5克漂白精或1克漂白粉,静置30分钟后使用;饮用水必须煮沸。做好粪便管理,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避免粪便入水,能有效阻断传播链。
急性血吸虫病的潜伏期通常约为40天,一旦感染无法自愈,但及时就诊并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痊愈。党双锁提醒,近期暴雨引发多地洪涝灾害,接触疫水后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皮疹或腹泻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上一篇:晚年再婚, 才过了半年, 哪怕老伴给我每月5000零花钱, 我也要离婚
下一篇:没有了